top of page
其他癌症

​什麼是其他癌症?

 2019年6月衛福部公布2018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癌症已經連續蟬聯37年的十大死因榜首。不禁令人想問:面對頭號殺手,我們能提早預防癌症嗎?

 

​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2004年表示,至少有30%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也有國外研究論文持相同看法,論文作者(Preetha AnandAjaikumar B.KunnumakaraChitra SundaramKuzhuvelil B.HarikumarSheeja T. TharakanOIKI S.賴Bokyung宋,和 Bharat B.Aggarwal)指出僅有5-10%的癌症屬於基因缺陷外,其他的多數癌症是可以透過改善生活方式做到癌症預防。也就是說,排除1/3的可預防癌症後,仍有2/3的癌症是難以提前預防!

 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癌症定義,在人體中,已知的癌症種類超過100種。目前,台灣衛福部所使用的癌症種類編碼是以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0th Revision,ICD-10)為主,其中的惡性腫瘤屬於C00-C97,可劃分為33種癌症,也是台灣癌症登記中心進行癌症資料記錄與管理的參考依據。

 對照國內的五大癌症,其中的四種癌症已經可以透過癌症篩檢做到早期發現,卻仍有許多癌症無法透過此一措施加以預防。若參考世界衛生組織的說法,剩下2/3難以預防的癌症,理應給予更多的重視。但從衛福部相關部門公開的癌症數據、年報及死因統計等資料來看,公部門較常使用四大癌症、五大癌症、十大癌症等用詞,反而較少介紹20多種其他癌症。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江濬如表示,癌症的種類有許多種,每年的五大癌和十大癌也都在變化,一般是以癌症本身的發生率多寡進行排名。

 江教授進一步說明公家單位並不是不關注五大癌以外的癌症,而是關注太多,可能會參雜太多太複雜的資訊,舉例來說,光是血癌一種,就有不同的發生部位,而這也很難去定義,病患屬於什麼型態的血癌,也很難去細分其中的關聯性,因此為了不讓病患擔憂太多,治療也都大同小異的情況下,便統稱為白血病。在訪談過程中,江教授也提到,政府方面也會因為癌症發生率下降,就不會再去深入關注、甚至追蹤它們。

 因此,為了聚焦報導對象,而使用衛福部今年的五大癌症排名為主要劃分依據,經排除五大癌症後,其餘的28種癌症則統稱為「其他癌症」。

發生年增率已追上五大癌症

其他癌症發生年增率已追上五大癌症

 回顧1979-2016年的癌症發生統計數據,台灣的罹癌人數逐年增加,且在1995年出現轉折:五大癌症發生人數(共18,555人)首次超過其他癌症(共18,537人),之後至2016年,五大癌症的發生人數便急速增加。此一轉折的出現,除了當時台灣正處於經濟高度發展的階段外,衛生署(即今日的衛福部)也開始陸續推行四大癌症篩檢相關政策,使癌症可以被早期發現。

溫馨提醒:您可以自由點選數據上方的二個按鈕,切換不同計算方式的歷年癌症發生人數結果

 其中,如果轉換計算方式為

卻看到兩個值得注意的現象:

​年增率 時,

Why We're Great >

年增率:該年發生人數- 上一年發生人數) / 該年發生人數* 100%

在2005-2015年間,癌症發生人數年增率皆控制在10%內

反映現代人對自身健康意識的高度關心,根據國民健康署公布的2016年健康促進年報,40-64歲民眾在過去三年利用健康檢查的比例為65.4%,65歲以上國人在過去一年接受健康檢查的比例也提高為47.6%;

另一方面,也與國民健康署在2010年擴大癌症篩檢範圍的政策有關。

2006年首次出現其他癌症年增率(6.39%)高於五大癌症

(5.05%)

後續在2008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及2015年也陸續出現此種情況,表示近幾年的其他癌症發生年增率已追上五大癌症。

 這是一種潛藏在癌症數據中的訊號,說明國人罹患其他癌症的情況越發明顯,以2014年為例,該年度罹患攝護腺癌、胃癌、皮膚癌、甲狀腺癌皆超過3,000人,其發生率也高於10%,但是,上述提及的癌症並未列入現行的癌症篩檢範圍,通常需要透過健康檢查或已出現徵狀時才會知道。

癌症報導數量下降

關注度不再?

癌症新聞報導數量下降

 當人們發現罹患癌症時,除了聽取醫生建議外,也會自行上網搜尋與自身癌症相關的資訊,其中新聞報導是重要的資訊來源。因此,利用新聞資料庫,蒐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止的台灣癌症新聞報導資料,共計17,293筆,進行新聞統計與文字雲分析,用以了解台灣媒體對癌症新聞的關注情況。

 根據近五年台灣癌症新聞報導資料顯示,媒體的報導量已逐年下降,反映媒體對癌症議題的看法已發生變化;若以每月報導數量來看,各報系記者報導五大癌症的新聞數量仍佔多數,其次則是抗癌/防癌,前者原因是國人主要多數的好發癌症,後者原因則是與民眾健康生活直接相關,故容易受到人們關注;反觀,各報系記者對其他癌症的報導數量偏少。

 由下方的新聞文字雲結果顯示,相較於抗防癌或五大癌症新聞內容的各種抗癌鬥士經驗等,各報系報導其他癌症的主題內容多以「新藥治療」為主,如某製藥廠商的抗癌新藥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簡稱FDA)的孤兒藥資格認定、預告某種癌症的治療藥物即將上市等內容。在政府機關方面,也會考量該癌症是否可以預防、或是對抗,來做進一步的報導與醫藥資訊傳播。在上述種種情況下,各報系記者的報導內容反而與多數民眾的生活經驗較難形成直接聯繫,以致形成現在的"低報導量"情況。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江濬如助理教授進一步表示,政府方面,他們只會注重於可以對抗和預防的癌症,而對於臨時性病毒發作或是屬於基因遺傳性的癌症就會長期被忽視,因此,媒體方面相對不會有太多的報導去關注這些癌症問題。

IMG_0375.JPG
其他癌症少數群體特性

其他癌症的

少數群體特性

 由於其他癌症的致病機制不明確、早期難發現徵狀、治療方案有限等種種問題,再加上其他癌症發生人數已逐漸追上五大癌症、低報導量等特性,政府或民眾更應該意識到這群癌症病患及家屬的"少數群體特性",體現在二個方面:低發生率與低           

​就診率。

Why We're Great >

就診率:患者人數* 100,000 / 年中人口數

 根據五大癌症和其他癌症的發生率縣市地圖結果顯示,隨著時間推進,整體癌症呈現持續增加之外,五大癌症的發生率一直都跟其他癌症發生率差距甚遠。比較特別的是,其他癌症大都發生在六都,反而其他縣市的發生率卻非常些微。可能除了受限於該縣市的人口數量外,是否也可能是當地居民不知道患病情況,而間接導致其他癌症的發生率偏低,值得進一步探討其背後原因。

透過下方的六都比較結果顯示,五大癌症在各年齡層的發病率較為平均;

反觀,其他癌症的發生率都落在中年後期,在治療上,體力也相對不好。

溫馨提醒:您可以拉動癌症診斷年的時間軸,看到全台歷年五大癌症與其他癌症的發生率變化
溫馨提醒:您可以點選數據上方的各縣市,切換六都在五大癌症與其他癌症的年齡變化

根據2010-2018年的六都癌症死亡率,

五大癌症第一名是肺癌,而其他癌症第一名則是前列腺癌。

 數據中顯示,其他癌症的罹癌人數跟五大癌症不分上下,但在就診率方面,其他癌症卻比五大癌症低非常多。

 另一方面,專家表示癌症篩檢也可能會造成低就診率的情況。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江濬如表示,根據統計,老人家的敏感度較低,或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病徵,在這樣的條件下,老年人不願去篩檢,更別說會發現自己罹癌,因此可能是造成低就診率的背後原因。

​忽視的根源:

其他癌症的三低特性

其他癌症的三低特性

 在關注其他癌症的過程中,除了受限於惡性腫瘤的生成機制與治療手段尚待深入研究外,存在於社會環境中的三低特性,是否也間接導致大眾或病患對於這類癌症的不熟悉,甚或不認識。在本次訪談中,罹患血癌的鄭喬尹就透露「當時只有小學生的年紀,被宣判自己罹癌後,我能做的就是醫生所告訴我的就診流程,在這之中,我什麼都不懂。」

RUI_5372.JPG
00:00 / 00:53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張家崙醫生表示,因為其他癌症的臨床實驗少,連醫生對於這類癌症的治療也毫無頭緒,因此他們唯一能做的是一直嘗試各種療法,期待奇蹟的出現。

 

 張家崙醫生也進一步說明「其實,我們真正最怕的就是跟這些罹癌患者告知病情時,因為存活率真的不高,他們所表現的反應可想而知一定不是樂觀的,在這時候,我們能做的只能從家屬那邊一同合作,給予他們鼓勵、給予他們陪伴,讓他們在最後的日子裡,能夠好好走完這一程。」

讓我們一起走進其他癌症病患與家屬的人生故事!

bottom of page